首先公布一条小资讯,就是「福音战士新剧场版:Q」的票房已经突破了40亿日元的大关,当然影片还会继续上映,票房数据还会继续上升。今天就给大家转载一篇旧闻,你没有看错!确实是十几年以前的老物了……今天看到有人把这篇文章翻译出来了,于是就转过来给大家看看~有爱的人就看看吧……感谢未知的深蓝色的翻译!
人研:感谢庵野导演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我们的采访。那么我们就立即进入正题吧。这次我们来采访庵野导演是有一定缘由的,我在高中的时候有幸去看了DAICON FILM。当我知道它们的制作者是大学生的时候我就震惊了。从此我就开始关注庵野导演了。在《新世纪福音战士》和《狂恋高校生》(Love & Pop)中我都能感受到庵野导演在DAICON FILM的独立制作时期使用过的制作手法。请问庵野导演是不是特别拘泥于制作手法呢?
庵野:可以说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吧,刚开始我们搞独立制作的时候,整个制作体系其实都还没有确立。明明没有确立体系我们却还是模仿专业人士给每个人都分担职位。导演、摄像、演员、管理,都进行了分配。不过我们常常是看和谁关系好再来决定做哪项工作的。刚开始我们干的时候,负责某样工作的人就只做他自己的工作。但毕竟是独立制作,到后来一旦有人把自己的工作做完了就去干其他活了,随便什么职位上的活都做。如果是专业制作的话,比如摄影的人就只做摄影这一件工作吧。摄影师去做其他工作是不可能的。但独立制作就不是这样了,这也可以说是独立制作的一个好处吧。也就是说专业人士制作的时候更加轻松啊。出了钱别人就干活,要是有什么抱怨的话就说“咱可是给过你工钱了!”专业制作的话是有这种借口的,但独立制作就没了。DAICON FILM的时候我就跟那些阪大(译注:大阪艺术大学)的精英学生们讲:“因为我们要拍这么一部片子,所以你们给我留级吧!”也就是说让他们做好留级的觉悟来参与我们的制作。因为要牺牲这么重要的一年来陪我们制作,不做好点肯定对不起他们吧。而那种给了酬劳的专业人士的制作方法就轻松多了。因为我们是借用了别人的人生来制作的。
人研:大学生中也有很多人在制作独立电影,但是因为现在已经没有助監督*1这一职位了,所以实际上想真正将其作为一种职业来进入电影界的话还是很难的。我想是不是通往导演的道路过于狭窄,或者说现在还没有出现能挑选出人才的制度。比如说曾在日活罗曼情色电影的制作中学习美术的森田芳光先生,后来在art theatre guild*2,ATG中凭借《家族游戏》一片崭露头脚一跃成名。可以说他已经成为了一名一流导演或是说他凭导演这个职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么从业界的现状来看是不是还缺少一种提拔独立制片人的体制呢?
*1:主要工作为安排制作日程、推动现场工作的进行等。助监督必须善于进行各项工作调整,助监督若不优秀现场的工作将难以进行。在电影制作中助监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职务,行内有言:“电影监督可以是新人,但助监督绝不是新人能做的来的。”(译自日文维基,以下带星号的注解如无特殊说明均译自日文维基)
*2:一日本电影公司,成立于1961年,一直经营到九十年代前期。和其他电影公司不同,ATG多制作并发行非商业性质的艺术作品,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电影史。后期的ATG积极采用年轻导演,培养了出了一群在之后挑起了整个电影业界的人物。
庵野:所谓的摄影所体系早在十年前就崩溃了。但我想崩溃也有崩溃的好处。
人研:也就是说即使一个时代结束了,想拍电影的人还是会继续拍电影?
庵野:电影这种媒体在日本其实已经穷途末路了。现在业界的做法就好像是在它垂死挣扎的时候采取一些保命措施让它继续苟延残喘。现在那些想去看电影的人其实都是落后于时代的人。
人研:但是即使会死庵野导演也会继续拍电影吧。明知会死却继续拍电影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庵野:因为我只会拍电影啊。
人研:(笑)这也算理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不会发现一种新的可能性呢?
庵野:不,不会的。电影已经不可能会成为媒体的核心了。
人研:但是北野武导演的电影不是在国际上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吗?
庵野:北野武的电影虽然能赚两亿(译注:单位为日元,以下相关数据的单位都是日元)但这已经是极限了。虽说他是国际级别但也就这种程度。下面我要讲的只能在私底下说说。我们说北野武是“世界的北野武“,但是他的《BROTHER》是在好莱坞拍的吧。所以实际上他被好莱坞的人耍得团团转啊。因为在美国能赚两亿的一般都是D级电影啊。B级的话能赚二三十亿,A级的话能赚五十亿到一百五十亿。现在制作成本过百亿的电影都很常见吧,如果制作成本只有五亿的话,那也只是好莱坞影星片酬的十分之一啊。这样的话不被人家笑死才怪。
人研:日本电影若是有三四十个亿的制作成本,要说能拍出好片的话也不一定,那么能不能制作出发挥资本主义优势的电影呢?
庵野:不可能的。三四十个亿的成本正好会被回收的资金抵消。
人研:日本电影的票房收入基本都无法预测的原因是什么?
庵野:因为日本人不去看电影。好莱坞的电影已经成为美国的支柱了。军事产业、航天飞机、电影,美国能在世界范围内引以为豪的就只有这些东西了。还有就是麦当劳可口可乐什么的。这就是一种征服世界的形式啊。美国人企图用电影征服世界,而且实际上他们也做到了。日本电影不管是在亚洲、美国还是欧洲都没有市场,只能在日本国内回收成本。因为五十年前那场战争的原因到现在日本还被亚洲其他国家所厌恶。在韩国,日本电影也是在过了将近六十年后才能稍稍被他们接受。日本人虽然正在一点一点地制作并发表歌曲和电影,但这些作品还没被世界市场所接受。好莱坞电影在世界范围内上映一个月就能轻松回收一百亿,但日本电影就只能回收两亿。你说这怎么比?
人研:庵野导演是为什么会开始拍电影的呢?
庵野:开始搞电影制作的时候是高二。我觉得拍电影好像挺有意思的,然后就花光积蓄买了8mm器材开始自己拍着玩。
人研:是不是看了令您印象深刻的电影?
庵野:没有,只是想自己拍拍看。
人研:(《式日》的)故事发生在庵野导演出生并成长的山口县,故事中的一位电影导演在回乡途中碰到了一位女性。我感觉这是以庵野导演自身的经验为基础创作的电影。
庵野:因为山口县风景不错很适合拍电影,所以才把故事舞台设定在了那里。不管有多少个家乡,风景不漂亮的话想拍也没法拍。两年之前我终于发现那里的风景已经适合拍电影了。还有就是在当地拍摄比较方便。都是非常熟悉的地方,不需要事先调查。比起那些来路不明的人,我们更容易接受当地人的协助来进行拍摄。
人研:那么庵野导演今后是否还会在山口县……
庵野:不会了。已经拍过一回,不想再拍了。
人研:下面是关于“尾道三部曲”的问题。尾道的确很美,那么庵野导演作为电影导演是怎么理解这三部作品的呢?
庵野:对于自己故乡的这种乡愁,我在我身上并没有感觉到。我也不怎么想制作类似的东西。
人研:今后还会在实拍片的领域继续发展吗?
庵野:暂时吧。
人研:EVA曾风靡一时,现在的动画市场也很兴旺。庵野导演在动画领域是否有什么发展愿望?
庵野:没有。
人研:GAINAX给人的印象是动画制作公司,但为什么又从动画转向实拍片的制作呢?
庵野:其中一点原因就是在动画方面我们已经发展不下去了。大体的东西我们都已经做了。现在即使再做一次动画的话我想也不会和EVA有什么太大的不同。所以比起制作还是让大家去看重播和DVD吧。
人研:(笑)
庵野:但是实拍的体系完全不同。制作现场就完全不同,动画的话能够预测制作的结果,现在看来就觉得没意思了。就创作作品来说的确是蛮轻松的。即使自己不在,下面也有人能做出类似于自己风格的东西,虽然这样也挺好的,但是我现在就不觉得这样子有意思了。实拍片的话最后会有很多东西是自己想都没想过的。像宫崎先生一样的想自己掌控全局的人的话还是制作动画比较好吧。
人研:《狂恋高校生》中有很多动画风格的镜头处理手法,您是刻意为了让它像动画而这么处理的吗?特别是那个从微波炉里面向外拍摄的镜头,这在一般的实拍片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不过我倒觉得很有趣。
庵野:不是的。说它像动画其实是因为摄像机小,器材小。35mm的摄像机有这么大。根本放不进微波炉,现在都是这种规格了。而当时我们就把摄像机放在了盘子上。三年前器材规格有了限制,本来计划用手提摄像机拍摄的,想尽力去做出用动画无法表现的东西,结果却相反。动画的话要花很多功夫调整镜头但效果却提高不了多少。但是实拍的话,再怎么摆弄镜头也没人抱怨!(笑)以动画无法表现的东西为目标,但是看上去又不像实拍剧,可能是因为它反而和动画很相像吧。
人研:原作的作者是村上龙先生,请问是庵野导演向村上先生提出让自己来将其电影化的请求的吗?
庵野:是村上先生拜托我的。
人研:之所以选择援助交际这个时事素材或者说是社会现象,是因为庵野导演自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想就此进行批判吗?
庵野:没有。只是觉得这个题材的话我还是有能力把它拍成电影的,拍起来比较容易。
人研:有没有因为喜欢村上龙先生的小说而被其内容吸引的原因?
庵野:没这方面的原因。
人研:那么是因为想把某部小说影像化所以才……
庵野:也不是这样。我不怎么看龙先生的作品。最近一次看的是应该是《味增汤里》吧。
人研:下面想问一个比较基本的问题,这次导演拍了实拍剧,那么实拍剧的成本是不是要比动画高?
庵野:比动画少。其实有点难以比较,但是动画的成本相对来说是不怎么变化的。除了吉卜力的作品以外。电视动画的模式框架已经固定了,是一种低风险低回报的模式。持续采用这种低风险的模式,偶尔还会得到高回报。也就是一种撒网式的回收模式。不停撒网的话总归能捕到大鱼。公司进行投资的话也不会有很大的损失。
人研:也就是类似于V CINEMA*的模式?用低成本来提高资金回报率?
*:东映V CINEMA是东映vedio株式会社从1989年起开始制作并发售的不以公开上映为目的的租赁专用的电影的总称。“V CINEMA”是东映vedio株式会社的注册商标。
庵野:差不多就是这样子。在经济上是划得来的。打个比方,有时候可能觉得一定能卖出多少DVD,但实际上却卖不动,碰到这种失败情况的时候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因为成本很低。
人研:那么导演为什么要在动画中加入实拍的场景呢?
庵野:因为我觉得那些地方很难用动画来表现,所以就用实拍的方式加入了那些场景。
人研:是技术上办不到,还是指向性不够,还是其他什么方面的问题?
庵野:是指向性的问题。动画毕竟是动画。
人研:也就是说导演想要打破动画的限制?
庵野:嗯……我想若是动画的话可能还是无法表现出某些东西。
人研:也就是说导演按照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一边制作动画一边制作实拍的部分?
庵野:就是这样。说到底也就是方法论。不管是制作动画还是实拍剧,制作过程中会考虑用哪些器材,有时候觉得录像机比较好,有时候觉得35mm胶卷比较好,还有媒体也是,是电视好呢,还是电影好呢,还是制作DVD呢,这就是我在制作的时候考虑的东西。但是不会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想这些问题。
人研:EVA剧场版的最后,画面中是一群好像在看动画电影的御宅族少年,好像有这么一个场景。
庵野:那是初春。
人研:导演刚才说了想把动画中没有的手法加入到动画中,那么为什么要拍那些在玩Cosplay的人呢?
庵野:正如你看到的那样(笑)。
人研:只是单纯觉得这些人没救了吗?
庵野:也不是没救吧,只是觉得那就像一面镜子。
人研:(爆笑)
庵野:我也想过直接把画面做成黑屏的。电视的话,画面变黑不就能照到自己的脸吗?
人研:原来如此。
庵野:所以我考虑过要不要这么做。
人研:真是很有意思啊。
庵野:不过,大概很难看懂吧。它很难表达出我的意图。
人研:我还以为它只是在嘲弄观众,原来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有很多人依存于EVA,而那个场景就是在告诉他们必须要放下EVA。
庵野:也有这个意思。
人研:看了这种具有挑衅意味的场景,大家有何反应?
庵野:我没怎么在意过他们的反应。
人研:在实际去看的那些人中我感觉是毁誉参半,详细地说的话就是有些人觉得很尴尬,有些人觉得这是多管闲事(笑),即使让我们照镜子,但是我们已经来看了,被你这么一照我们也不知如何是好。
庵野:不过这样子不也挺好?
人研:(笑)庵野导演对御宅少年们持肯定态度吗?
庵野:只是没有那么地否定他们而已。
人研:我之前在杂志上看到庵野导演并没有很高兴地看待粉丝们对您的批评。您说他们只看到了表象。
庵野:他们想得太肤浅了,应该更加深入地思考。
人研:比如社会学者宫台*先生,他在用您的动画进行一些评论,对此您是怎么想的?
*:宫台真司(1959年3月3日 -),日本社会学者,东京大学社会学博士(1987年),首都大学东京教授,宫城县仙台市出身。
庵野:实际上,影像这种东西一旦发表出去就脱离我自己了。这和在饭店里吃饭比较像。一盘菜端出去,吃不吃是客人的自由。说它好吃还是不好吃也是客人的自由,感觉上的、感情方面的东西会根据你当时的身体状况而发生变化。有时感觉甜,有时感觉辣,但实际上厨师烧的都是同一种味道。不可能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感觉来处理,那是吃的人自己的东西,是一种宣传。所以说有这么一种观点,端出去的菜如果不是真正想给客人品尝的菜的话,那么无论客人怎么评价你都无法了解到你真正想了解的东西。这样的话就无法传达自己的想法,因为这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最后会失败。
人研: 电视上经常有人拿出EVA的讲解书之类的东西。庵野导演自己是不是很奇怪那些书是怎么来的呢?
庵野:这个嘛……他们真有空。
人研:(爆笑)
庵野:我只是对他们如此费尽心机地寻求答案,找不到答案的话会如此不安而感到意外而已。其实随你怎么解释都没关系(笑),因为动画内容本身就没有一致性,制作的时候就刻意没让内容保持一致。谜题方面的是不可能保持一致的。一部分是精心地设置了一些暗示,一部分则是做完才发现搞砸了。然后一直这样下去,最后就觉得虽然搞砸了,不过就这样吧。观众高兴就行。把原本不合理的东西硬给它编出一个解释来,这么做的人高兴就行。然后我就想能不能以此为卖点呢?除了这个好像就没其他卖点了(笑)。
人研: 您说一些人只看到了表面的东西,那么关于在最后出场的渚薰这个角色,他在女宅群体中非常受欢迎,但我作为一个一般人就觉得很不可思议,为什么最后还会出现这么一个角色呢?是考虑到了粉丝中的腐女们吗?
庵野:虽然不是没有考虑过,但也没有考虑很多。
人研:我觉得渚薰是像圣斗士星矢一样的为了商品化而创作出的角色,是不是这样呢?
庵野:其实本来是打算早点让他出场的。商品化的意图倒是没有,只是觉得果然没有美少年角色的话就不行啊。
人研:(爆笑)
庵野:没有美型点的角色不行啊。不过最后他变成了这么一个奇怪的角色果然是因为当时神经有点问题(笑),现在重新来看他的话,的确觉得他是个很奇怪的家伙。
人研:不过这反而令人印象深刻啊。
庵野:真嗣理想中的男孩子的消极之处就是真嗣,真嗣必须这样子出场。理想的真嗣。按人物关系来说的话,无意识的真嗣就是绫波丽,在剧中出场的真嗣就是碇真嗣,理想的真嗣就是渚薰,本来是做了这样的设定的。但是本应是理想男孩的渚薰,最后做出来才发现只是个怪家伙而已(笑),这也有我能力不足的关系吧。
暂时无法听取。
庵野: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被逼得走投无路,已经不是一般的状态了。
人研:无论是时间上还是其他方面都走投无路了。
庵野:本来还不是这样。应该是制作人员们突然都燃起斗志了吧,不单单是导演一个人突然有了干劲,而是大家都使出了全身的精力。这个情况很难用语言说明,但是正因如此才有意思啊。
人研:25和26话中说到最后时间不够了,但是大家不都燃起斗志了吗?当然不是辩解,最后两话的情况和这无关吗?
庵野:和这无关。我想即使电视台不播出最后两话也没关系。
人研:(爆笑)
庵野:因为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么想。当然也不是全体制作人员都都这么想,而是主要的那些人都这么想。不过最后还是没有走到到那个地步。
人研: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是指?
庵野:嗯……就像是吸了大麻一样的感觉吧。
人研:(爆笑)那么全部结束的时候就已经……
庵野:胸口的大石终于落下了。
人研:那个时候没想过要做剧场版吗?
庵野:只是想先活下去再说吧。
人研:如此强烈地想活下去?
庵野:结束之后是四月份了,那时候就在北方闲逛。
人研:结束之后不觉得很充实吗?
庵野:完全没有充实感。
人研:只觉得空虚?
庵野:只有空虚感。
人研:也就是说在您在EVA中想表达的东西并不是一定都获得了成功?
庵野:不是这个意思,应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反弹吧……但是自己曾不知在哪里以此为乐。然后姑且去精神科看了趟医生。当时我对心理咨询这种东西比较感兴趣,搞得我挺激动的(笑)。那时我一直在看一本心理方面的书,不过不是很仔细地看,就浏览下重点部分,因此也学到了些知识,虽然只有这些书本上的知识,不过我已经想把它在实践中进行运用了。日本的主流疗法是抗精神病药,也就是科学疗法。心理咨询就不像是日本的风格了。
人研:所谓科学疗法,具体而言是不是电击疗法之类的?
庵野:具体而言就是药物治疗。跟医生说明情况后,他就给你开相应的药,在病历本上写好之后就让你去取药的地方取药。
人研:竟然是这样啊!
庵野:那个药究竟是什么玩意儿我也不知道。可能还是合法毒品。不过我也挺期待的(笑)。药物这种东西,本来应该像是在海上有大浪过来的时候把你稳定住的稳定器一样的东西。但是那个药却让我觉得有一种被死死压住的感觉,很不舒服。所以我想还是用自然一点的方法来解决自己的精神问题吧,两三天之后就不吃药了。
人研:导演又重新回到工作室,开始制作EVA剧场版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为了钱还是……
庵野:不是钱的原因。而是因为之前就跟制作组说了要再做一次,但是我却撇下他们不管了。
人研:剧场版制作完成后有什么感觉?
庵野:剧场版制作完了之后还在做《狂恋高校生》,两部片子是同时制作的。做剧场版的时候还是相当冷静的。
人研:剧场版做的好像就是和25、26话一样的内容,为什么要如此重复制作呢?
庵野:因为我觉得最后两话本来就应该是剧场版的那个样子。然后就重制了最后两话。但实际上想重制的是第25话。本来第26话就计划做成TV版那个样子。前面25话都做得好好的,最后的第26话突然来个颠倒,这样就漂亮了。但是第25话的时候却断气了,结果就只能那么做下去。剧场版本来想是以第25话为主的。第26话的话,就想把它修改地漂亮一点。巨大化的绫波丽本来是没打算做的,但是既然要做的话,怎么说也得搞个地球规模的大小吧。弄成四五十米这么大的话应该就没人抱怨了吧。
人研:TV版第25话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那么现在的庵野导演看了之后又有什么感想呢?
庵野:第25话制成胶卷的时候我也没看怎么看。那可是原本的最终回啊。
人研:导演这样被人询问关于EVA的问题,果然感到很不舒服吗?
庵野:也没有不愉快吧。因为被提问了所以就回答呗(笑)。我自己是没什么要说的。要考虑的就是能说到什么程度。如果这是杂志采访的话我是啥都不会讲的。我觉得不应该让他们对答案,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有个不同的印象比较好。TV版完结的时候,说实话,我才发现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傻瓜!!
人研:(爆笑)
庵野: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傻了,但没想到还有人比我更傻。真是震惊了(笑)。这个傻不是偏差值或是学习方面的傻,而是理解事物的能力之类的傻。然后我也发现了动画迷的世界如此狭隘,也包括我自己,有一段时间我不把它说出来的话就不舒服。特别是当时的电脑通信*和现在的BBS,内容如此恶劣,简直就是……虽然知道即使说了也没用,但还是忍不住要说,憋不住那股性子,一点也不像个成熟的大人。既然没人说的话那就先让我来说吧。必须得有人跟他们讲“你们是一群傻瓜”。到了一定级别的人对此是不会有反应的,他们只会在心里想“我可不是傻瓜”。不过还真有很多人急着上钩(笑),说什么“还有人更傻呢!”在电脑通信和BBS上的这种自由发言的权利,当时我就觉得它会发展到一种十分可怕的地步。
*:电脑通信,使用专用软件在电脑和服务器之间通过通信线路进行数据通信的方法及服务。全盛时期为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前期,后来由于因特网对一般用户的开放而逐渐消失。电脑通信的网络原则上只在特定服务器和其参与者(会员)之间开放。
人研:2ch之类的都很糟糕?
庵野:也不是。到了一定级别的人是不会把2ch放在心上的。EVA结束之后,他们就能区别出人与人的不同。而低级别的人,不懂就算了,但是请别沾我的边。这两种人在EVA结束之后我就清楚地分辨出来了。
人研:在EVA之后出现了很多同类的动画作品。结果有些人就沉迷在了所有这种类型的动画中。
庵野:这种事我早已不在意了。一开始的几个月我就觉得会变成这样,然后就渐渐地不去关心了。现在的话别人怎么评价我也不在意。虽然我也不清楚是因为习惯了还是故意憋着不讲出来,但是细小的事情是不会让我动摇的,别人骂我还是夸我我都不会有什么反应。可能只是因为变迟钝了吧。反正是自己想做才做的,所以就这样吧。
人研:EVA最火的时候,有一些评论家或学者都对其发表了一些评论。您有没有觉得其中有谁是傻瓜?
庵野:没有,我没看过那些评论。不怎么想看吧。不过也有人送过来一些。
人研:那有没有觉得某些地方即使让自己来解说……
庵野:完全没兴趣。我是世界上第一个退了EVA烧的人(笑)。别人都是EVA结束之后才沉迷于它的,所以我也感到了一种时间差。不过这也没办法。
人研:庵野导演自身有没有受到过和您同一代的一些导演的影响呢?比如岩井俊二导演、石井聪亘导演等等?
庵野:我不看日本电影。我只看新闻节目和wide show。电视剧也不看。外国电影也不怎么看。我没有看电影的习惯,基本上没看过几部。看也不是因为喜欢看而看,而是因为可以给自己一个参考。别人向我推荐的话我就把它当作参考来看。
人研:最近的新闻节目中有没有一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事件?
庵野:最近比较有意思的是,加藤先生。
人研:是因为政治思想的关系?
庵野:感兴趣而已。就觉得很有意思吧。不过以前我对政治一点都不感冒。现在的话,我不是因为觉得政治家有趣而觉得政治有趣的。从55年体制一直到中曾根先生那会儿的政治我觉得都是挺有趣的,就是不知道其中真正的东西占了多少。虽然有些政治文件就好像被当作小说一样写得有趣又奇怪,但至少很有趣。比如政治上的权力争夺,谁和谁吵架什么的,还有永田町也很有意思啊(笑)。
人研:现在导演您对御宅族的看法是不是和对动画不感兴趣的老爷爷老奶奶一样呢?
庵野:有一种不想接近他们的感觉,就觉得活在那种世界里的人真是……当然要是分类的话我觉得他们是御宅族。我想我只是能稍微发现现在的御宅族究竟变得怎么样了。人是不会变得这么快的,御宅族就是御宅族。如果别人问我:“你不也是御宅族?”,我就回答他“没错,我也是。”(笑)
人研:觉得不想接近他们了是因为自己成了制作方中心的原因吗?
庵野:没这回事。是EVA之后才这么想的。在EVA之前,我只呆在御宅族所呆的场所中,因为一旦走到外面就不是御宅族了。
人研:现在在回顾自己以前的生活的时候有什么感想吗?
庵野:EVA之前我只知道动画和与动画有关的东西。EVA结束之后,我对现实世界也多少有了点了解。
人研:是在制作EVA的过程中想要去了解现实世界的吗?
庵野:是在结束之后。制作的时候没多少空闲。也没考虑过自己的视野,光是制作就竭尽全力了。
人研:除了电影之外还有其他什么爱好吗?比如看比赛什么的?
庵野:比赛我不看的。我只想看吵架。
人研:有喜欢的队伍吗?
庵野:也没有喜欢的队伍。以前玩过潜水,不过现在已经三年多没去潜过了。30岁之后练过滑雪,不过现在也不滑了。即使让我培养兴趣我也培养不出来。
人研:日常生活是怎么过的?
庵野:睡觉呗(笑),不是睡觉就是工作。
人研:现在在收集什么东西吗?
庵野:现在在收集的就是玩具。超合金的玩具什么的。也没有一时兴起想要收集什么东西过。出门的话就买。
人研:凡是收集的东西都要集齐吗?
庵野:高中的时候收集过田宫的模型赛车之类的比较正经的玩意儿。还有就是万代的钢普拉。我自己没组装过钢普拉,是看了朋友玩过之后才被吸引的。不过现在已经不再去享受组装过程了,如果有完成品的话就会买。
人研:让我们换个话题,庵野导演曾就读于大阪艺术大学影像科(译注:中途退学)。而那儿给我的印象非常怪异。凡是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人都是阪大出身的,已经碰到过好几次这种情况了。比如中島らも*1先生,还有写了《AV女优》这部小说的永泽光雄*2先生。是不是有一种类母校校风似的东西在影响着他们呢?
*1:中島らも(1952年4月3日 – 2004年7月26日),兵库县尼崎市出身,小说家、戏曲家、随笔作家、演员、文案、广告设计者、音乐家。大学时就读于大阪艺术大学艺术学部放送学科。
*2:永泽光雄(1959年7月14日 – 2006年11月1日),宫城县仙台市出身,非小说文学作家、报告文学家(reportage)。大阪艺术大学艺术学部文艺学科中途退学。
庵野:没那种东西。因为在西部像样点的艺术大学只有那一所啊,所以大家没办法都只能去艺大。其实大阪艺大出来的人都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艺大毕业的(笑)。只有当知道别人也是艺大毕业的时候才会告诉别人自己也是艺大毕业的(笑)爱校心什么的更是没有。
人研:在校的时候有没有加入电影社团?
庵野:没有,被高中的朋友邀请去了。
A面结束。
人研:那个时候有没有想过靠电影制作来过日子?
庵野:完全没有啊。我进艺大最大的理由就是艺大的课没有考试(笑)。
人研:您刚才说过对政治感兴趣。那么您在学生时代是否进行过类似的活动?
庵野:完全没有。
人研:但是当时的电影或戏剧似乎有一种酝酿政治意识形态的倾向,您当时为什么没有向那个方向发展呢?
庵野:因为那个时候对政治一点都不感兴趣。政治在我的兴趣范围之外。因为御宅族的特征就是对自己兴趣范围以外的东西毫不关心(笑)。当时我对政治的了解程度只是知道有那么一些人,政治意识形态什么的我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政治家们的权利争夺,喜欢这种人性的有趣之处。不过最近都没什么政治家让我觉得有意思,真是无聊啊。
人研:您如何看待森喜朗?
庵野:和社会大众的评价一样吧。还是辞职了比较好。不过那种人也能当上日本总理,还真是挺有意思的。领导者必须要让更优秀的人来做。如果森先生有能力坚持下去的话日本还是没什么问题的(笑)。
人研:您刚才说您对心理学感兴趣,所以才会在EVA中引用基尔克果的《致死的病》吗?
庵野:我没看过那个。
人研:没看过!?
庵野:只是引用了一下。
人研:我还以为是导演喜欢才引用的呢。
庵野:那种东西看了一会儿就看不下去了,实在看不懂。当然在浏览的时候也揣测过一些东西。如果把那种语言全部记住的话,自己肯定会像个圣人一样(笑)。
人研:以基督教为基础也不是因为喜欢?
庵野:完全不喜欢啊。基督教什么的完全不懂。只是让动画有个氛围而已(笑)。
人研:在EVA掀起热潮的时候还出现了《死海文书读解》之类的书,那是导演没有预料到的事吗?
庵野:这个我还是能理解的。比如我上初中的时候就很喜欢《宇宙战舰大和号》这部动画,对波动炮、warp航行之类的东西都很感兴趣,还买bluebacks*看(笑),学习相对论的知识也是受到了大和号的影响。那么现在如果有人对死海文书感兴趣的话不也和我当年的情况一样么。或者如果有人因为EVA而对心理学产生兴趣从而进行研究的话也是挺有趣的。至于基督教方面,只需查查字典就行了,就这么方便(笑)。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电视上放过超时空要塞这部动画,当时还出现了“目录世代”,这一世代的人只对目录和说明书感兴趣。他们只凭目录似的东西来判断事物,而不管其内部究竟如何,只停留在了表面,也就是只把内部当成了表面的延长。一部作品中可能有很多类似于关键词的词语,但实际上就只是些记号而已,并不是一个一个的都有含义,而当它们全部混杂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出现相互关系或者说是内涵。但即使一个一个地去深究,也会很快碰壁。
*:讲谈社发行的解说·启蒙类图书,以自然科学为主题,面向非专业人士的一般读者发行。1963年创刊,截止到2008年系列总数已超过1500种。
:
人研:其他一些动画作品对天使的处理往往很老土,而EVA则给人一种非常新潮的印象。
庵野:因为我们特别注重这方面的东西。帅气是我们追求的一部分。
人研:动画中的人类补完计划着实令人费解,那到底是什么东西?
庵野:懂的人自然会懂……
人研:(笑)EVA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记号。庵野导演自己是否找到了一些答案来解释它们呢?
庵野:我当然有我自己的答案,但是我想还是大家自由地去解释问题比较好。因为如果全让我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就只是单纯的对答案了。一百个人若能得到一百个答案,那么每个答案便都是EVA的新的一面。一百个人中不会有五十个人都得到相同的答案,这正是EVA的有趣之处,EVA的构造也正是如此。不过我也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对EVA痴迷到如此地步,可遗憾的是他们仅仅指出了物理上的错误。
人研:让我们回到之前的话题,导演刚才说了您对于BBS等上面的关于EVA的恶劣发言很是愤慨,而现在的网络比当时更加普及了。现在的网络其实就是一个没什么限制的空间,以前那些说话没份量的愚笨的人都能在网上发言。
庵野:劣质的发言都没被去除。这就是问题。在杂志上刊登出来的发言都是经过挑选的,如果全是比较靠谱的评论,就没其他人敢写了,所以杂志就把靠谱的评论和坑爹的评论交织在一起并取得了一个平衡。
人研:如果是匿名的话就想说啥就说啥,毫无顾忌地讲到底。
庵野:的确是这样。一点责任感都没有。网上的信息是真是假难以分辨。如果看见作者用的是网名,就不禁会怀疑其真实性。如果所有的人都把信息仅仅当作信息来接受的话还好,但把产经新闻或东京体育报上的东西用同样的方式来接受的话就有点难受了,如果不懂得区分信息的话。现在社会上的人越来越多,而与此同时还有越来越多的未经筛选的信息流入社会,一个人要在这种社会中生存真的是很辛苦。仔细想想的话,在这样的网站上聚集起来的人果然都是同一级别的,聪明的人是不会看这种网站的(笑)。网站有网站的特征,即使向全世界发送出去会去看的人也是有限的,所以我着实感受到这是一种封闭的东西,这方面我不想再多说什么。说了也没用,或者说已经没有说的必要了。一旦有一个网站出现,就会有人攻击它,很多人一起对它进行攻击,然后就有人说“大家和平相处吧”,这就是厕所的涂鸦啊。如果在NEWTYPE上讲这种东西恐怕会引起众怒(笑)。厕所的涂鸦不就是这种东西?你先写一句“这货是个gay”,然后别人就在你的话下面画个箭头,然后写“你才是gay”。(笑)
人研:那么您曾看过这种帖子吗?
庵野:基本上没看过。比起自己看,让别人看了之后把感想告诉我更容易理解。我会听取我所信任的人的一些感想。另外网上的整体状况比一个人一个人的单独发言更为重要。必须从整体把握情况。我觉得问卷调查至上主义是不合理的。杂志的问卷调查至上主义逐渐崩溃就是因为他们太依赖于问卷调查。他们没发现会去填问卷调查的总是同一种人。如果问卷回收率是10%,那么是不是仅仅凭这10%就能观测到整体情况呢?
人研:那么说到GAINAX的话,那些积极填写调查问卷的似乎都是想在庵野导演手下工作的人,这样的人多吗?
庵野:我没关心过。在BBS上发言的人也不全都是脑子进过水。只是有这么一个让脑子进水的人发言的环境而已。如果能进行更多的筛选就好了,没被筛去的就是好的东西吧。而在将来国家会来筛选网络,现在只是先让网络来产生一些影响,等网络普及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定会出现限制。我觉得网络供应方面将来会变成许可证制度。然后幕后的供应商就会出来了。即使不会变成许可证制度,我觉得也会出现一种法律:邮政省或通产省(译注:现为经产省)会把供应商调配到国家的掌管之下。所以说必须先创造一个让半数国民都能连接网络的环境。如果有五千万人都能上网了,我想这个时候法律的限制就会出来了。这个限制不是年龄的限制而是思想上的限制,比如儿童专用的终端无法连接到黄色网站什么的,迟早会出现这种东西吧?力量过于强大的话国家肯定会出手。
人研:关于内容表现的限制方面,有R15、18禁或是黄色录像等等。最近的《大逃杀》好像就被评定为了R15,导演作为制作方是怎么看待内容限制的?
庵野:这个……《狂恋高校生》是被定为R15的。看了映伦的规定文件我就知道它不是R15就是R18。其中最不符合规定的就是出现精液的场景。实际上是不能拍的。规定中写到了人体排泄物,大小便之类是不能拍出来的。所以我想就定为R15吧。现在的中学生通过遗精或手淫应该都明白精液是怎样的东西。小学生的话就不懂了,不看就行了。中学生的话应该还是能理解这部电影的。
人研:那么庵野导演有了孩子之后不会让他看自己的作品吗?
庵野:等他看得懂的时候再给他看。让他在四五岁的时候看EVA是不可能看懂的吧。即使跟他说这是你爸爸的作品你要好好看哦,他看完了也肯定回答说看不懂。等他有了足够的理解能力的时候,作为父母的工作我会把自己的作品给他看。不过他看了之后怎么想就是他的自由了。
人研:导演对自己的作品感到难以忘怀吗?
庵野:自己来看的话就都是已经完结的作品了。最近制作EVA原画集的时候,看到了已经有五年未曾看过的原画,然后就觉得挺有趣的,觉得当年做得还是可以的。
人研:制作能够大卖的作品是很困难的,那么当年的EVA一开始就是以大卖为目标制作的吗?
庵野:不是,但是某一程度的底线还是有的。我只要做到能够回收成本就行,我考虑过的也仅仅是回收成本的概率。然后也希望EVA能够更加向外发展。
人研:向外发展是指?
庵野:不看动画杂志的人也会去看EVA。
人研:这一点已经成功了啊。
庵野:成功了一半吧。
人研:在我的印象中,导演的确做到了让不看动画杂志的人也沉迷于EVA中……(暂时无法听取)
庵野:那是EVA迷。动画迷和EVA迷是不同的。喜欢海螺小姐的人不能称之为动画迷。但如果你说你喜欢美少女战士,那么别人肯定会说:“什么?你是动画迷?”(笑)EVA的话,似乎就处于不会让你被称为动画迷的边缘上吧。喜欢宫崎骏动画的人也不会被看成动画迷的吧。喜欢迪士尼的也是。押井先生的算不算呢……(笑)押井先生的作品似乎更受动画迷中的知识分子的喜爱,虽说是知识分子但也不是褒义的(笑),可能就是比较喜欢理论吧。而大友先生的作品好像是被当作一种流行事物来接受的。AKIRA等等。有一位法国漫画家叫墨比斯,日本最先使用他的画风的就是大友先生。
人研:具体是怎样一种画风?
庵野:古书店里有那种画,看了之后你会奇怪“咦,那是什么?”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人研:这种画风如此漂亮?
庵野:有一种厚沉的感觉,但也不是美式漫画的风格,大友先生最初的画风就是这么来的。人类是无法从零来表达自我的。大友先生在发展了墨比斯创造的画的基础上进一步让自己不断成长,所以我觉得不能说大友先生的画是墨比斯的山寨品。虽然没有墨比斯的画风就没有大友先生的画风,但那已经成为了大友先生自己的画。就像没有迪士尼就没有手冢先生的作品一样。
人研:也就是说看了被称为Japanimation的日本动画之后误以为这是日本创造的东西,但实际上也受到了外部的影响。
庵野:但是日本的动画具有日本的特征。不抵抗漫画正是日本的强大之处。
人研:不抵抗是指读者?
庵野:画风已经作为一种文化而渗透进了日常生活中。这在西洋似乎是很少见的。
人研:庵野导演受到了哪些人的影响?
庵野:所有东西所有人都影响了我。凡是眼睛看到的东西都会影响到我。不过似乎也有些人从没对我产生过任何影响。看了无聊的东西之后,觉得自己才不会做出这种东西,这也是一种影响,也就是反面教材。看了非常精彩的作品之后自己也想制作,这也是一种影响。人不可能只靠自己生存,一定会受到影响,比如从生下自己的父母那里或是谁那里。刚才我也说过人只能靠模仿才能前进,人类就是这么一种生物。自己的父母值得尊敬的话自己也想成为那样的人,父母不值得尊敬的话自己也不想变得和他们一样。我现在在说日语是因为周围的人都说日语所以我就跟他们学说日语,如果生在美国的话就是讲英语了。所以说我现在是完全沉浸到日本的时代和文化中生存的。要说影响的话所有的东西都是如此。
人研:其中有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提起的事呢?
庵野:每个阶段都会有吧。
人研:发生之后都忘记了吗?
庵野:喜欢的东西还是喜欢的。但也仅限于那个时代。我小时候喜欢看奥特曼还买DVD,但是现在就不喜欢了(笑),看的时候就会回到幼儿园的时代。在精神上不倒退一定程度的话过了四十岁的大人是不会看奥特曼的。过了四十岁突然再看奥特曼,只会觉得:“这神马玩意儿?”
人研:那么现在您不看特摄了吗?
庵野:不看了。
人研:也不作为参考来看?
庵野:技术上如果有什么值得参考的东西,即使自己不看也会有人告诉我。
暂时无法听取。
庵野:结果最后只能模仿,如果不向前发展就没希望了。
人研:奥特曼没必要继续发展?
庵野:不是,以前的奥特曼对制作者们来说并不是奥特曼,而是某种隐喻,他们用奥特们这种形态去蒙骗周围的某种东西。他们把自己的思想转变成奥特曼这种形态,也就是说过去的奥特曼是具有意识形态的。是某种社会性的隐喻。而被称为平成奥特曼的迪迦,则是奥特曼自身的隐喻。其内涵就只有奥特曼,这种奥特曼没有未来。迪迦只是一群奥特曼粉丝为了支持奥特曼而做出来的东西而已。这就好像是他们那一世代的宿命一样的东西,所以也没办法。
人研:也就是说已经用尽了招数?
庵野:招数已经一点都不剩了。游戏界也已经到头了。我想接下来会越来越短命。虽然游戏的进化速度很快,但它在一瞬间就进化到了终点。
人研:怎样才算是终点呢?
庵野:从之前的最终幻想开始吧。
人研:游戏不再是游戏,或是软件的发展赶不上硬件?
庵野:不是的,不是这个意思,今后的游戏会继承“倍倍游戏”*的模式而不断巨大化,开发成本不断增加,但是卖出去的数量会达到一个界限。游戏一开始的时候卖得都是很便宜的。FF之类的卖一万円左右也没问题。但是那样的游戏却不得不卖5800円。卖了300万部之后就卖不出去了。FF的制作成本有七十亿啊。日本的游戏和电影不同,烧钱程度和好莱坞的电影一样,因为回收资金能够预测。今后再怎么投入开发费用也不会卖出更多了吧。
*:倍々ゲーム,似乎是指能使公司每一期的销售额和利润都能倍增的游戏。
http://detail.chiebukuro.yahoo.co.jp/qa/question_detail/q1210641132
人研:也就是说今后的关键就是怎样用更少的开发成本卖出更多的游戏?
庵野:硬件也在不断发展。现在PS2平台上有哪款游戏需要用到这么高的硬件规格?所以说没必要制造这么高规格的游戏机。
人研:RPG游戏中我最喜欢的是勇者斗恶龙初代和二代。
庵野:没错。二代的游戏平衡度是最好的。不过我只玩到第五代。像SFC这样的游戏机不就正好吗?
人研:非常抱歉,正谈到劲头上的时候我们的时间到了。虽然不知道我们的发言有没有让庵野导演感到一丝兴奋,但是我们很高兴能和庵野导演进行这么密切的交流。最后再次感谢庵野导演接受我们的采访。
上一篇:
轻音少女×格力高圣诞促销广告秋叶原站卖萌
下一篇:
《花牌情缘》粉丝书与单行本同发售